新闻中心
猴痘健康防护
2025-05-12 来源: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

猴痘:属乙类传染病,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类似于人天花的一种罕见病毒性传染病,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。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区。

一、猴痘的传播途径

(一)动物传人

1.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(如血液、呼吸道分泌物)、病变渗出物,或被其抓伤、咬伤。

2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野生动物肉类或器官。

(二)人际传播 

1.密切接触:直接接触感染者皮疹、体液或被污染物品(如衣物、床单)。

2.性接触:男男性行为人群(MSM)是高风险群体,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。

3.飞沫传播: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感染者时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。

4.母婴垂直传播:孕妇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。

二、预防措施

(一) 个人防护

1.避免高风险接触: 

2.避免与猴痘患者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,尤其是性接触、共用物品。

3.在猴痘流行地区避免接触野生动物(如啮齿类、灵长类动物),不捕捉、宰杀或生食野生动物。

(二)加强卫生习惯: 

1.勤洗手,使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消毒剂。

2.定期清洁和消毒高频接触物品及环境表面(可用紫外线或普通消毒剂灭活病毒)。

(三)性行为安全: 

减少多性伴侣、非固定性伴侣的接触,性行为中全程使用安全套(但无法完全阻隔病毒)。

三、高风险人群防护

(一)职业暴露者(医护人员、实验室人员): 

1.接种天花疫苗(如JYNNEOS疫苗),暴露后4天内接种可降低感染风险。

2.穿戴防护装备(手套、口罩、隔离衣)。

(二)旅行者: 

1.前往疫区时避免接触可疑动物或人员,返程后监测21天健康状态,出现症状及时就医。

四、 社区与机构防控

(一)公共场所设置洗手设施,加强物体表面消毒。

(二)发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者立即隔离,追踪密切接触者并监测21天。

(三)限制疫区动物进口,加强边境检疫(如入境人员主动申报接触史和症状)。

五、症状识别与就医建议

(一)潜伏期:5-21天,多为6-13天。

1.早期症状:高热(≥38.5℃)、头痛、淋巴结肿大、肌肉疼痛。

2.皮疹特征: 

1)发病后1-3天出现,从面部扩散至全身,经历斑疹→丘疹→脓疱→结痂阶段。

(二)传染期:皮疹结痂完全脱落后不再具有传染性(约需2-4周)。

1.就医提示: 

1)有疫区旅居史或接触史者,出现症状应主动告知医生,选择皮肤科就诊。

2)确诊患者需隔离至结痂脱落,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。

六、治疗与预后

1.自限性疾病:多数病例2-4周自愈,以对症治疗为主(如退热、补液、抗感染)。

2.并发症处理: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、脑炎等,需住院治疗。

七、疫苗与药物: 

(一)天花疫苗(JYNNEOS)可用于高危人群暴露前/后预防,需评估风险后接种。

(二)国内暂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治疗依赖支持性护理。

八、公众风险认知

(一)低风险群体:普通市民感染风险较低,96%以上病例为男性且集中于MSM人群。

(二)无需恐慌:猴痘人际传播效率较低,通过规范防护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。

总结建议:

猴痘防控需结合个人防护、社区监测和国际协作。重点人群(如MSM、医护人员、旅行者)应提高警惕,普通公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即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若出现疑似症状,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流行病学史是关键。

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
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
官方抖音
视频号

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版权所有

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
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

互联网医院
互联网医院

扫一扫进入互联网医院

X
互联网医院
互联网医院

扫一扫进入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

扫一扫进入官方微信

官方微博
官方抖音

扫一扫进入官方抖音

视频号

扫一扫进入视频号

智慧诊疗
智慧诊疗
返回顶部
关闭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