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气温下降但湿度仍较高,食物易受细菌(如沙门氏菌、李斯特菌)、病毒(如诺如病毒)污染,是食源性疾病高发季,核心预防需围绕“阻断污染”和“安全处理”展开。
  一、秋季高发的3类食源性疾病及诱因
  1. 细菌性腹泻:常见于未彻底煮熟的肉类(如炖肉、烧烤)、隔夜凉拌菜,秋季细菌繁殖速度虽慢于夏季,但低温环境易让人们放松警惕,导致沙门氏菌、副溶血性弧菌滋生。
  2. 诺如病毒感染:多通过受污染的生冷食物(如刺身、未洗的水果)或餐具传播,秋季聚餐增多,病毒易在人群中交叉感染,表现为呕吐、腹泻。
  3. 霉菌毒素中毒:秋季谷物(如玉米、花生)晾晒不及时易发霉,产生黄曲霉素,即使去除霉斑,毒素仍可能残留,长期摄入有健康风险。
  二、4个核心预防要点
  1.生熟分开:处理生肉、生海鲜的刀具、菜板,需与切熟食、水果的工具严格区分,避免交叉污染。
  2.彻底煮熟:肉类、蛋类、海鲜需加热至中心温度≥70℃(如鸡肉无血丝、鸡蛋蛋黄凝固),不喝生豆浆、未煮沸的水。
  3.妥善储存:剩菜需在烹饪后2小时内放入冰箱(夏季1小时内),冷藏不超过24小时,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;散装坚果、谷物若发现霉点,需整袋丢弃,不可清洗后食用。
  4.注意个人卫生:饭前便后、处理食材前用流动水+肥皂洗手,避免用脏手接触口鼻或直接拿取食物。
  三、出现症状后的应对
  若食用可疑食物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(每日≥3次),或伴有发热(≥38.5℃),需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,及时补充水分(如淡盐水、口服补液盐),避免脱水。  
  症状较轻者可居家观察1-2天,若腹泻呕吐频繁、持续发热或老年人/儿童/孕妇出现不适,需尽快就医,并告知医生可疑食物种类和食用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