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箱是我们保存食物的好帮手,但冰箱里可能潜伏着一种特殊的致病菌——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。这种细菌因其独特的嗜冷特性,被称为“冰箱肠炎”的元凶之一,伺机损害人体健康。
	
  什么是冰箱肠炎?“冰箱肠炎”是指在冰箱冷藏环境下(0~5℃),有些嗜冷菌仍能大量繁殖,随着未加热透的食品进入结肠后,会引起炎症,导致人体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或肠外感染。“冰箱肠炎”常见致病菌包括耶尔森氏菌、李斯特氏菌等,其中又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引起的症状最为严重。 
  什么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?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,属于人畜共患病原菌,广泛存在于生肉、蔬菜、乳制品、豆制品和海鲜等食品中,易污染猪肉、牛肉、家禽及豆腐等。
  感染后临床特征有哪些?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后,潜伏期通常3~7天,病程1~3天。典型症状是以发热、腹泻和呕吐为主的急性肠炎,婴幼儿和老年人多见。还可出现反应性关节炎、心肌炎和脑膜炎等,严重者可能并发败血症。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,死亡率高达50%~75%。肠道感染一般为自限性,仅需对症处理即可。但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应加强防护,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。
  如何预防感染?
  1.冰箱储存得当:严格控制冰箱温度,冷藏室控制在4℃以下,冷冻室控制在-18℃以下。生熟分开,生肉、海鲜和蛋类要与熟食和蔬菜分层储存,且食物尽量密封保存。冷藏食品应尽快食用,冷藏时间不要超过3天。冷冻食物不要在常温下解冻,可以用微波炉解冻或者提前放到冷藏室。冰箱内食物不要塞得过满,确保冷空气均匀。冰箱内定期清洁消毒,以防细菌滋生。
  2.勤洗手:接触食物前、如厕后以及处理生肉后需要认真洗手。使用肥皂和流水搓洗至少20秒。
  3.食物烹饪:猪肉等容易被污染的食物应彻底煮熟。内部温度达到75℃,10分钟以上可有效杀灭细菌。
  4.避免交叉污染:生肉、生鱼等需与其他食物分开放置和加工。切割用具和砧板要分别使用,并及时清洗消毒。
  5.饮用安全水源:使用经过处理的自来水或瓶装水,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。
  6.注意宠物卫生:与动物互动后应洗手,特别是处理爬行动物粪便时。